Quantcast
Channel: 牧云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7

寂寞时,读本寂寞的书

$
0
0



都市生活节奏飞快,现在人们都很忙,但再忙也难免有寂寞的时候。奔跑的脚步,没有停下来等一等心灵。于是,漫画家朱德庸说“大家都有病”。寂寞,就是一种心病。心病终须心药治。侯德云说,寂寞的时候,不妨读一本寂寞的书,这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古人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现代人大多不识读书三昧,与书渐行渐远,面目不知丑成啥样了。读书无疑是最好的安心良方,心安理得,心旷神怡。相由心生,大体也是如此罢。
 
侯德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读书的种子。他的语言精炼、文风朴素,还时不时幽上一默,令人捧腹。侯德云的文字有很强的阅读快感——这也是他自己读书的标准。推己及人,作家的读书高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读者的高度。

 

我曾请他帮忙列个书单,好奇哪些书能入他苛刻的法眼。当展读这本《寂寞的书》时,我惊喜地发现原来书单尽在其中。

 

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称为寂寞的书。寂寞也是需要资格的,寂寞的书不厌百回读。在侯德云眼中,好书的标准,首先要语言好,准确生动之外,还要简单平常,最好能读出“耳感”来——神色悠然,对客闲谈;其次,要有知识性、思想性,这才耐读;而“神恬气静,令人顿消其躁妄之气”的和雅境界之作,更是好书中不可多得之妙品。

 

如此而论,侯德云首推“老年文章”。人书俱老,老境也是化境,进入化境,才能写出好文章。身为超级“汪迷”,侯德云如果不在文章中引用一段汪曾祺,就如同王小波不提罗素先生一样不可思议。除了汪曾祺作品,侯德云对孙犁《耕堂读书记》、杨绛《杂忆与杂写》《走到人生边上》等佳构激赏有加。他称汪曾祺的好文章都是六十岁以后写的,孙犁晚年之作颇具古风,杨绛更是文坛外的高手。此外,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也曾令他兴奋不已。

 

绚烂之极,复归平淡。老年文章,正因这种没了火气的平淡,才让人着迷。汪曾祺说:“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入味的老年文章不可多得。

 

身为作家一定要在有效的阅读中汲取营养。侯德云的阅读方式很特别,他形象地喻为“吃掉”喜欢的作家。在某个阶段,反复阅读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把能找到的,都找来读读。尤其对最喜欢的篇目,更要反反复复去精读,直到把它“读破”,“吃”到心里去。这些年侯德云“吃掉”的作家有:贾平凹、史铁生、刘庆邦、刘恒、刘震云、毕飞宇、余华、王小波、陈村、阿成、汪曾祺、周作人、孙犁、杨绛、阿城、木心等等。虽然侯德云的“食单”充分体现着他个人的口味取向,但依然有着广泛的推广价值,因为“吃”完之后,侯德云打着饱嗝说“味道好极了”!

 

我也曾依此法试着“吃”了一下萧红,虽然近百万字的全集吞进去还未能完全消化,但还是能明显感觉到系统阅读所带来的冲击力——天才女作家萧红,在我面前满血复活了。

 

侯德云对小说似乎有点儿偏见。他说他大量的平庸阅读多是源自小说,有时会觉得读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收获竟然比不上读一篇两千字的随笔。于是,除了近年感兴趣的晚清史和民俗方面的书之外,他把目光更多投向了古人的笔记类杂书。苏轼《东坡志林》、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冯班《钝吟杂录》、张岱《陶庵梦忆》等等。这些书有的好找有的难寻,为了傅山的《杂记》、刘青园的《常谈》、马平泉的《朴丽子》,侯德云大费周折,淘得十分辛苦。“独坐灯下,披卷诵读,与古为友,是最上的慰安。”这些古人杂书,让侯德云找了隔代知音的感觉。

 

除了作家身份,侯德云还是一位优秀的评论家。敏锐的洞察力与不与人同的思考力,使他对读书有着迥乎常人的理解。遇到好书,经常通宵达旦手不释卷的侯德云,谈到读书的好处时,引晚明袁中郎的话说:“学则眼开,眼开则不受瞒,可以应世,可以济世,可以出世。”

 

说白了,读书就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寂寞时,静静地捧读一本寂寞的书,此时的寂寞也许能开出一朵飘着书香的花来。《寂寞的书》中关于读书的体验,无疑是全书最精彩的桥段。

 

前不久,侯德云又在电话里向我推荐北岛的《城门开》,力赞北岛散文“文字非常干净!我随便翻开三页,竟删不掉一个字”。他说好,一定错不了!放下电话,我立刻上网下单。(刊于2014年8月23日新商报A20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