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优秀作品作者名单
(共28人)
陈 亮(四川) 陈 伟(浙江) 陈阳静(四川)
崔双胜(甘肃) 傅绍尉(广西) 耿仁彬(山东)
柯学刃(福建) 李良东(江西) 李守卫(江苏)
李万西(青海) 李 由(湖北) 刘宏卫(辽宁)
刘晓明(河北) 娄光林(浙江) 钱玉清(江苏)
申晓峰(山西) 施 辉(江西) 谭 桥(四川)
王成金(重庆) 王晓峰(河南) 辛 宏(辽宁)
徐崇尧(重庆) 徐右冰(北京) 张聪明(福建)
朱河山(北京)
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入展名单
(共294人)
安徽(13人)
方 斌 何后得 黄朝江 蒋兴华 马端兵 苗太林 孙应忠 唐元华
王春昉 王 盛 徐士彬 杨龙培 赵广曙
北京(8人)
高宝丰 国腾飞 刘建丰 林跃平 舒 鸣 孙宪法 徐右冰 朱河山
福建(13人)
陈昌轮 龚子猛 郭怀望 何路鸿 胡温平 黄加忠 柯学刃 罗 辉
王建强 王晓军 许贻群 张聪明 朱盛柏
甘肃(10人)
崔双胜 郭勇勇 吕 程 牛 虎 王 琛 王绪生 杨宝泉 杨赛峰
张弘扬 赵 强
广东(18人)
陈炎城 杜国志 冯光辉 韩光耀 黄德能 李安林 李广志 廖 静
刘剑波 刘民章 卢 俊 罗 静 彭双龙 谢少光 徐壹民 杨小斌
余立宗 周 雄
广西(6人)
傅绍尉 蒙麓舟 石云端 王金宝 谢冬云 杨科云
贵州(4人)
黄照飞 刘宗阳 卢向前 吴昌军
河北(23人)
关建洲 韩秀芳 霍 威 李国胜 李江申 李文阁 李西存 李雅倩
李玉波 李玉江 刘庆杰 刘晓明 刘 勋 马永林 辇宏伟 秋 雨
孙鹏飞 王福君 王 浩 王文博 王文勇 王 墉 咸景耀
河南(12人)
陈 辉 崔 涛 焦新帅 李 炜 李 旭 刘 杰 刘文超 马健中
孙慧军 孙战生 陶 鸿 王晓峰
黑龙江(2人)
曲朝阳 田 毅
湖北(6人)
程良跃 程 新 李 由 孙延辉 王 涛 赵文斌
湖南(12人)
陈毅华 龚晓秋 姜新初 金克学 李小江 刘小平 王国瑞 夏碧波
谢海龙 谢瑞成 杨 广 周方旺
吉林(2人)
宋旭安 张小民
江苏(25人)
陈方红 陈红霞 陈 鹏 冯宗兵 季雪忠 寇忠理 李德会 李世水
李守卫 卢浩堂 钱玉清 秦 健 芮新丰 孙个秦 佟士委 夏剑峰
徐成上 闫 增 叶华洲 张 挥 张 立 赵立志 赵祥云 郑长安
朱亚群
江西(8人)
黄舶涛 李良东 梁铁民 施 辉 谢部生 张声林 郑人凤 周友田
辽宁(22人)
曹 东 曹 阳 曾范波 陈洪普 耿 军 郭岩男 韩士海 姜 勇
来常新 兰茂波 李 东 李 鹏 李忠国 刘宏卫 刘长龙 王百会
王 刚 王家飞 王 琳 吴振宇 辛 宏 张 冲
内蒙古(2人)
刘广新 曲东良
宁夏(2人)
陈国鸿 赵 岩
青海(2人)
李万西 王裕霖
山东(16人)
曹 永 陈 灿 陈希军 陈详生 耿仁彬 郭保军 姜道峰 姜泽兴
李方振 刘 克 汪 雷 王 永 王子钊 于永江 张振涛 赵 亮
山西(28人)
陈康生 胡 云 黄进明 姬江波 籍宏伟 颉 林 景俊勤 雷森明
刘丽萍 刘连杰 刘智廷 申晓峰 田锡发 王 琥 王建华 王进庆
武国锋 谢 鹰 熊 晋 薛天喜 杨海河 杨 亮 原秀清 张嘉杰
张连生 张明智 赵眉才 赵雪瑞
陕西(9人)
陈 龙 淡高武 霍明达 梁照宏 罗小平 唐永平 张耀虎 张跃峰
周建旭
上海(4人)
卢 玮 闻毅敏 严亚军 赵冠军
四川(11人)
曾昌盛 陈 亮 陈林强 陈泰锁 陈阳静 郭 昑 罗 锐 蒲 剑
谭 桥 肖 钢 周泽辉
天津(1人)
古松暹
新疆(2人)
陈 斌 杨 勇
云南(3人)
黎雪丹 李小刚 赵月秋
浙江(24人)
鲍佩红 陈 磊 陈 伟 陈永君 陈 佐 方钢军 胡云松 霍旭文
梁昌新 林邦德 刘建华 娄光林 沈 车 沈海峰 斯金亮 吴加想
吴开明 夏军寅 杨光东 杨俊勇 杨忠伟 叶慧敏 袁修广 朱贵东
重庆(6人)
胡正好 罗小松 王成金 王军领 徐崇尧 杨 陈
前不久,沈阳一位朋友突然来电话,让我帮他订两张昆曲《牡丹亭》的票。两口子都是戏迷,听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到大连演出,说啥也要坐高铁来一饱眼福。于是我略尽地主之谊,让他们下午先在宏济大舞台看大连京剧院排演的《打金砖》,晚上再到人民文化俱乐部观看《牡丹亭》。过足戏瘾的朋友不停地感慨:“没想到大连的京剧氛围这么好,大连的演出市场让沈阳人眼红啊。在沈阳看不着昆曲《牡丹亭》,只能看二人转。”
其实他还不知道,红遍全国的上海滩大青衣史依弘刚刚在宏济大舞台演完《玉堂春》,除了“每月一星”邀来全国名家来连演出外,每周六下午的宏济大舞台都是大连戏迷的节日;人民文化俱乐部也刚上演过越剧《董小宛与冒辟疆》。人民文化俱乐部总经理张荣荣有一个梦想:把全国热门的戏曲品种请到大连,来个“戏曲大全”。
大连的文化演出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近几年的事儿,过去看演出的机会真是不多。记得有一年夏天,朋友把我带到铁路文化俱乐部看二人转,我当时十分震惊,台上的演员都来自长春大戏院,观众大多是东北及全国各地的游客。台上台下几乎都是“外地人”,而剧场分明就在大连,我不能不佩服经营者“乾坤大挪移”般的经济策略和商业眼光,同时也为大连感到几分悲哀。偌大一个海滨旅游城市,夜晚竟无更好的文化场所将外地游客安放。
现在情况好多了。无论是演出还是展览,大连可谓遍地开花。这不,刚刚传来喜讯: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与中国国家大剧院等10家剧院一起登上中国十大剧院宝座,同时还获得“最佳声效剧院”单项奖殊荣。大连文化演出市场又杀出一重量级新成员,看来想不看好戏都不成了。
谁说来大连,非得看海?沈阳人花两个小时坐高铁来大连看场演出,已是现实,未来的大连舞台还会吸引更多的长春人、哈尔滨人前来欣赏,大连旅游至此方显得成色更足。食、住、行、游、娱、购,大连过去最弱的一个短板,现在日益成为长项。
以前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听多了也便习以为常,但细一琢磨,味道有点不对呀,这分明让人感觉文化成了热场的黑妞,而经济才是《老残游记》中讲述的真正主角——白妞。这对文化是不公平的,即使如此发展经济也欠科学。现在,人们都明白了,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想真正崛起,努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才是关键。(本文刊于2013年11月7日《大连日报》大东北专刊“东北嗑儿”栏目)
——朱明月的三境界
文、图/王百会
一名80后青年篆刻家,在高手云集的大赛中脱颖而出,摘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桂冠,登上中国书法最高领奖台,朱明月书写的传奇背后,写满热爱与艰辛。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以此为镜,梳理朱明月十余年的篆刻之路,从最初的寻找方向,到勤学苦练,再到得奖后的豁然开朗,自然合适不过。
1981年中秋月圆时,朱明月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阿旗一偏远小村。没有幼承庭训,更无家学渊源,小学三年级时,报纸上的一枚印章作品突然让尚不知篆刻为何物的少年心动不已。用钢锯条自制刻刀,在砖头、煤石上刻得不亦乐乎。如何突然爱上篆刻,这对朱明月来说,至今是一个难解的谜。那时,他还不知道,百余公里外的赤峰巴林右旗,就是中国四大印石“巴林石”的产地。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印石之乡的孩子爱上篆刻,似乎天经地义。
高中毕业后,朱明月来到大连成为了一名消防战士。体重只有100斤,却要经常举起高压水枪,势单力薄的朱明月没少吃苦,但正是这个时候,一直刻印自娱自乐的他开始真正接触篆刻。为数不多的津帖,都花在了石料、刻刀和学习资料上。《黄牧甫印谱》是朱明月接触到的第一本资料。两年军旅生涯的业余时间,他都是在篆刻中度过的。转眼复员时,他决定留在大连,继续他的篆刻梦想。
各种打工经历,让他饱尝谋生之艰辛。他曾在一家家具厂当过装缷工,后背磨出的水泡,让他只能趴着睡觉,尽管如此,他还是一有空闲就研究印谱、打印稿,一方普通的青田石料,他一截几段,刻完磨磨完刻,直到用尽为止。他说这一时期,是他最为艰难的时候,是篆刻的梦想一直支撑着他不抛弃不放弃。小小印章竟有如此巨大魔力,让他临习汉印时直至深夜而不倦,甚至不知东方既白。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朱明月篆刻之路在哪里呢?就在他困顿之时,恩师张德鹏先生出现了。2003年,经书法家张绍先引荐,朱明月结识了篆刻家张德鹏先生,爱才的张先生看过他的习作后,暗喜遇到一个制印的好苗子。他告诉明月要印宗秦汉,继续用功多临汉印,并建议他多习篆书,书印并进,方有大成。从此,朱明月更加发奋,一有空闲就带着作品找老师指导。老师送他的一本《韩登安印存》,几年下来反复揣摩临习,书都翻烂了,用线装订好继续使用。从高古的汉印到风格各异的明清流派印一路走来,朱明月对“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式典雅的细线元朱文印情有独钟,尤喜王福厂、韩登安一路。
2008年,朱明月首次参加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经现场测试取得了三等奖好成绩。首战告捷本想乘胜出击,却不想一连三年无缘国展。遭遇屡战屡败的朱明月有过急躁,有过低沉,但最后选择了沉下心来从自身找差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篆刻,朱明月已经付出太多,即使重新面对再大的困难,又何悔可有呢?静下心来的朱明月发现自己的问题可能出在心态上,过于急功近利,往往让手下的作品充满火气,而格调不高。于是,他一猛子又深扎入古代篆刻经典之中,一刀一笔与古人对话。为了备战全国第四届兰亭奖,朱明月心平气和地精心准备了一年多,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一方印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不留遗憾。终于,幸运女神再次光顾了这位篆刻青年。2013年4月,绍兴举行的兰亭奖颁奖仪式上,朱明月作为唯一获奖作者代表,为书圣王羲之上香。不久,女儿出生。朱明月为其取名“朱兰亭”,以纪念这段难得的兰亭情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登上了最高的领奖台之后,朱明月对篆刻的理解也日益深入。如今,在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谈说从前的追梦岁月,朱明月更多了几分从容与淡定。篆刻看似雕虫小技,实则包罗天地。他说选择篆刻艺术,要源自热爱,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有明师指点,才会不走弯路。同时,一定要选择好适合自己性情的印风,再配以合适的内容,比如他的细线元朱文与宋词就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与统一,多字朱文印的精准洗练的语言正适合诠释宋词风雅与文人情怀。此外,书印并进,印外求印,与全国高手多切磋交流,提高眼界和审美也十分重要。总之,把自己的长项发挥到极致,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兰亭大奖之后,朱明月又荣获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最高奖。得奖之后,又是新的开始。“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明月与清风,是让诗人吟咏不休的超尘脱俗之物。唐代诗人寒山子说“明月清风是我家”。以明月清风为归处,以坦荡胸襟处世,以一颗赤子之心虔诚地面对古老的篆刻艺术,相信朱明月未来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2014.2.23)
附:朱明月简介
1981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师从张德鹏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最高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百会按:
大朴不雕 大道至简
——赵立新书法印象
文/王百会
辽沈书坛,提及“老汉”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在全国书法篆刻圈,“老汉 ”的知名度依然居高不下。这不仅缘于他出色的书法与篆刻艺术成就,更缘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老汉”者,即赵立新也。吉林柳河人氏。生于白山黑山之间,游艺于沈水之畔,书印俱佳,以秦汉魏晋为宗,故号汉晋堂主人。久之,遂以“老汉”自居,声名不胫而走。
中国书协副主席聂成文先生曾为老汉篆刻集题诗曰:“老汉本不老,治印治得巧。刀锋凌厉处,佳作信手跑”。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利明先生也曾为老汉做“老汉歌”一首:“柳河小子堪称奇,自号老汉信无疑!网上侃言穿日月,斋中耕石如翻泥。或朱或白随心做,亦圆亦方乐不疲。一刀在手任拔弄,出入古今自得宜。”
印从书出,老汉篆刻深得书法的滋养。印名之外,老汉的书法亦独树一帜。篆隶之间,尽得古风。尤喜大篆,得散氏盘、大盂鼎与石鼓神韵,远离时风,直抒胸臆。在使转之间,不激不厉,使笔如刀,质朴厚重而又潇洒灵动,满纸静气。
“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老汉的书风,和他的为人即出一辙。
老汉古道热肠。朋友圈中谁有了困难,他都会第一个冲上去替人排忧解难。老汉豪放潇洒。“拿下此杯”乃老汉招牌酒令。去年酒桌上,他又出新招,取最大号海碗,人手一只,喊着号子“拿下此碗”,尽显关东汉子的血脉贲张。老汉亦多情。今岁甲午乃老汉本命年,购回一批红围脖。他说,好兄弟人人有份,见面分一条,陪我一起过本命年。
戴着黑色圆型镜架的老汉,既清新时尚又具民国范儿。而他的内心,却一直生活在遥远的汉代。他用汉人的质朴审美为人从艺,笔下的篆隶,刀下的印章,无不以汉人的情怀,随意挥洒。
大朴不雕,大道至简。老汉为人简单,为艺亦从不投机取巧。老实人写老实字,老实字得老实境。透过老汉朴素的大篆,我能感受到他那颗火热跳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