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牧云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7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
0
0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章草《急就章》残纸

文/王百会

楼兰古国,在西汉曾为西域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干旱与战争原因,楼兰古城消失在大漠的风沙之中。

1899年至1902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古楼兰遗址首次发现了汉晋时代的木简和文书残纸。引起世界汉学家的关注。大量的书法遗迹的发现,也为书法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源。

单说其中的《急就章》残纸。有楷书、章草两种版本,尤其是章草残纸,意义深远。著名的章草专家沈之珍先生曾评曰:“《急就章残纸》对于研究章草的人特别重要。其重大作用有别于其它急就篇简牍,不管其书写水平高低,但其确证历史所记载的章草客观存在,证实了《章草急就章》作为章草文字谱本的史源。同时也连证了松江本急就章载字的相对可靠。可以说《急就章残纸》的出土挽救了章草、挽救了纯章草、挽救了急就章。也为我们研究章草文字结构和章草文字字理、规律有了基本的证源。”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楷书《急就章》残纸

小小一张残纸片,如何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这得从《急就章》和章草说起。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时,书法名家们抄写的书写本,也成为临习书法范本。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章草写本。杜度、崔瑗、张芝、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等等都有过章草书《急就章》的记录。因此,章草名称源自《急就章》的说法,也流行一时。

《急就章》与章草,为何总是相提并论?除了名字上的相近之外,章草在汉代正是迅速兴盛与流行的黄金时期。这种源自于隶书的快写体“隶草”,后经文人精英们进一步提纯规范,开始逐渐脱离实用功能,更加追求艺术美的书体,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标志。用章草写《急就章》甚至给皇帝写奏章,已经成为事实。

《急就篇》的作者史游是否擅长章草,没有足够的证据,但章草伴着《急就章》一同流传下来,却不能不算是奇迹。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松江本《急就章》

现在所能见到的流传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三国吴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以明代吉水(今属江西省)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现藏松江县博物馆。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此帖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亦是公认的章草范本之一。

宋代摹刻,后又经明人翻刻,松江本《急就章》虽然珍贵,但几经摹刻,肯定与皇象原来墨本相去甚远。近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称:“细玩此书,笔势全注波发,而波发纯是八分笔势,但是唐人八分,非汉人八分。”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玉烟堂本《急就章》

还有一种玉烟堂本《急就章》,出自明刻帖《玉烟堂帖》。此本没有楷书释文,完全是章草,显得更加纯粹与灵动。

《急就章》历代书家争相传摹,元代赵孟頫、邓文原及明宋克的临本极其有名。元明时期,是继东晋章草日渐衰落之后,一个复古章草的重要时期。领军者赵孟頫功不可没。不过,由于时代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章草笔法更多地受到楷书的影响,去两汉魏晋的古籀笔法甚远,美则美矣,却不够高古。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赵孟頫临《急就章》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宋克临《急就章》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邓文原临《急就章》

相比之下,年代最加遥远的楼兰《急就章》残纸的发现,对《急就章》起到了进一步激活作用。

它说明,《急就章》流传到今天,虽然在书写上,有了一些变化,但真实性不容质疑。证实了那个时代,章草的流行与常态。《急就章》是完成可以依赖的章草范本。同时,对这张残纸近于原生态的章草书写,也多多少少能感受到当时人的书写状态。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残纸点画厚重,篆隶味十足。古人章草真迹,重新让几经翻刻的《急就章》重新焕发出迷人的神采。再结合汉代的《急就章》刻砖。急就章的原始书写过程,尽现眼前。这件刻砖隶草的意味更浓,但是豪放的精神却呼之欲出。

楼兰《急就章》残纸:章草的活标本!

《急就章》刻砖

这张楼兰《急就章》残纸,引起的思考远远不止这些。

当代书法爱好者如何临习《急就章》?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松江本《急就章》当成章草的字库,但书写中,参考这张残纸的书写精神,更多地超越楷书的笔法模式,而更多以篆隶的古籀笔法,来演绎章草,这可能是最为接近古人的书写习惯。

用汉魏人的书写习惯,去写流行于汉魏四百年的章草,才可能更加纯粹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