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按: 沈之珍先生(松江玉烟)2011年前后,曾一度在网上和网友热论章草话题,作为见证者及参与者,我时常反复领悟先生妙语。作为沈曾植后人,沈先生幼承家学,于章草研习尤为精深。尽管这些内容早已在网上公开发布,但限于传播局限,肯定还有章草爱好者尚未一睹为快。不敢独美,今特摘编精要与大家分享,如有受益,不胜荣幸之至。
★★章草问题首先不要将流源与书写混起来谈(以避免问题复杂化),重要的是解决流源问题。 一、章草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章草与汉代草书之间的关系;
三、章草与今草之区别及区别的法则与方法; 四、汉晋纯章草(证据:急就章残纸)与其时手札章草(如平复帖、残纸马历帖)的关系及产生的原因; 五、汉晋简残纸草书与古章草的关系及其中章草字符的判别问题;
六、章草在宋代阁帖形时的状态及历史记载; 七、中外保存的唐上溯至汉晋章草墨迹及砖刻资料;
八、汉魏晋当时人对其时草书正反评述记载及颂赋(非草书、草书赋)。 解决了以上问题,相关的诸如“章草是草书之祖”、“章草向小草过渡”、“章草是隶书的草写”、“章草即章程书是有法度的草书”“平复帖不是章草”等一列被历史模糊的问题将得到澄清。 还有为什么《急就篇》写成章草后称作《急就章》、既然章草是从隶书简化而来为什么反比隶书难写等疑惑将会迎刃而解、阁帖鉴别将不再困难、章草技法将显而易见。 其实这些早应由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协会草委会解决的问题,如今在网络上讨论未免有些遗憾。当今我们已拥有相当的资源,应该到了能够弄清章草问题的时候,应该到了能为章草书家和爱好者提供取法的依据和选择取法的空间的时候。王蘧常、《平复帖》不应该永远成为章草取法的不二选择和得奖的重要途径。
★★在下拙见,以为可将前汉中后期章草形成时,有章草特征的墨迹视为“准章草”,将晋后残纸中有章草遗意和特征的墨迹视为“类章草”,基于上述从《急就章残纸》沿至《萧子云出师颂》、《隋出师颂墨迹》乃至《唐说戒经》为“纯章草”。 若此可扩大到松江本中正确的字符,技巧应上溯取法。
★★唐代是章草的末法时代,第一次后章草时代应从赵孟頫至宋克……第二次应是清末民国初一大帮……第三次应是当代(希望如此)。
★★汉末时章草已从原本的注重实用功能转向艺术欣赏,有少数文人精英全心身地投入其中…… 因为皇帝的倡导、士大夫的研究、文人精英的痴迷,章草尽成当时诸体中的新贵。 其时“专用为务”擅草书者已根本“不思其简易之旨”。 难怪赵壹在《非草书》中怒斥: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之际,每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赵壹无意给我们今人一条讯息:章草与普通草书比反难而迟!
★★只有深学才能接近经典,只有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写出纯正的章草。远离时人,远离时风,为自己写字,在理解古典基础上赋草──“从容解牛际,萧散善刀后。古来精绝艺,所贵神气守。”(北宋张耒诗句)
★★在临写中力求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力求学习古人书写习惯。汉晋章草应用汉晋人书写习惯去写。
★★学习章草重在“拿捏”,非深学者不能道也,知之难,为之更难,擅之难乎其难也。
★★章草若具汉晋时的形态,一定不是坏事。形之不存,势之何来?形之不存,笔之何来?形之不存,章韵何来?
★★字符是章草的本质,用笔是章草的生命,章韵是章草的灵魂。三者缺一不可!
★★学习章草要注意:碑之强骨、简之提神、金之注力……不可偏颇。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白蕉先生曾有非常精妙之言:稳非俗,险非怪,老非枯,润非肥,审得此意,决非凡手。来楚生先生认为此言甚合章草。如今,现代书法的主流审美标准正与白蕉先生所言相左。 白蕉先生先生还有一言,在下视之为金科玉律:学书如欲像,终欲不像,始欲无我,终欲有我。
★★现今的章草资源远胜宋人,我们的忧患自然比宋人少。文革以后书法界有很多花样概念困扰着章草的研究,又有许多的书法比赛、评委看法及比赛得益者的作品影响着章草研究的深入和章草学习的走向,还有一些“大师”们的信口开河误导了章草研究和取法,在下认为当今最大的忧患莫过于此。
★★章草是东汉魏晋的产物,电脑、英特尔是当代的产物。学章草肯定是我们向东汉魏晋学习。玩电脑、上网肯定是东汉魏晋人向我们学习。 我们向汉人学如何审美、如何写字。汉人向我们学如何上网、如何作秀。西汉骨片契刻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是前经典。
★★读八大山人临月仪书帖,想起傅青主的话:……忽见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
★★有一点对于研究章草的人特别重要,这就是《急就章残纸》,其重大作用有别于其它急就篇简牍,不管其书写水平高低,但其确证历史所记载的章草客观存在,证实了《章草急就章》作为章草文字谱本的史源。同时也连证了松江本急就章载字的相对可靠。 可以说《急就章残纸》的出土挽救了章草、挽救了纯章草、挽救了急就章。也为我们研究章草文字结构和章草文字字理、规律有了基本的证源。
★★《急就章》玉烟堂本制作极其精致,在韵致上胜于松江本,只是松江本是祖本加至有释文自然名声远大。而《中国章草名帖精华》中诸帖与原拓不可同日而语。
★★萧子云《出师颂》,惟其古草合章草之法,含隶篆之笔,古雅过人。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称“萧景乔(子云)《出师颂》虽不迨魏晋人,然高古尚存遗风。自其书观之,过正隶远矣”(《论书八篇示苏显道》)。又云:“今世有萧子云章草《出师颂》,其古雅,与子云他书不类,疑亦仿汉人书也。”(《记与刘无言论书》)。清沈鼎甫公亦有萧景乔章草《出师颂》拟汉人笔意之说。
★★张怀瓘书断章草语:魏晋之时,名流君子,一概呼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
★★学习章草者鲜有人研究前经典和后经典关系,其实我们如果拿大量的唐后书法理论往章草上套是有欠学术的,章草是前经典的最后阳光,其是尚韵的典型代表,研究“天工”一定有益于作品之高古。唐后理论服务于尚法,其作用点一定是工巧。
★★楼兰残纸、敦煌遗经,甚至《平复帖》,只能作为章草学习的营养补充品,而不能作为全价食品。至于“字符”只是在下为了让大家易记已公认的章草传帖及墨迹、 砖刻字迹中有别于小草普通写法草书,没有任何推广章草字符的意思,更何况其并非是能普及的东西。
★★余以为:如果将章草作为一门艺术,我们不但要了解其艺术本质(含原型)、艺术原理、艺术规律,而且还要精熟其艺术技法,其后才是艺术表达。 至于如何表达则因人而异。我们不能前后颠倒,主次混淆。 如果将章草作为一门学问,我们应究其源流、通其字理、擅其笔法、修其学养,玄而为之,终其一生。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顾此失彼。
★★《书断》:伯英章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甚妙。再看《书断》所引欧阳询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云: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指出今传世惟张芝、索靖二家为真,皆章草书,而伯英书,只有凤爵鸿鹄等数行。 在下要说的是: 一、如果张怀瓘与欧阳询观点相左,欧的权威性要远远高于张。 二、在书断中同时有两种说法,如果张怀瓘不是自相矛盾,“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中的“今草”就可能不是我们现代人认为的“今草” 。 三、前拙帖中引用的史实是:张芝和皇象的草书写的是章草,而且直到西晋写的都是章草,东晋时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今草,(包括近期湖南出土西晋后期简牍中的草书仍含有极浓的古草遗韵)黄伯思所见到都是章草,符合前述。
★★由于历史原因章草问题已被人们有意无意搅得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现代人是无法从诸如虞龢 《 论书表》、张怀瓘《书断》中得到完整的古章草的概念。在下的观点是:以东汉、魏晋权威记载为依据,以近代出土的简、牍、帛、纸为参照,就基本能弄清困扰我们的问题。
★★对于初学章草者,在下有两点建议,谨供参考: 一,通过《章草草诀歌》了解一些古章草的常识性问题; 二,先将《松江本急就章》《月仪章》《出师颂》《赵书急就章》中的结字暂作可信任字符应用起来。然后再作章草古文字方面的研究。
★★发现、探索、自信,是研究章草的必备素质! 当今我们拥有前人所没有的资源,我们不必怀疑,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整合资源、贯通资源。 我们首先要整理的是章草的已知条件,然后再去求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