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融情铸汉风
文、图/王百会
庄河,海河湖山林泉岛港城九大要素集于一身,在东北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单从名字上看,就感觉水汪汪的,透着灵性。地灵则人杰。庄河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书法人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唐瑞全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瑞全平时爱扎一个马尾辫,骑一辆半新不旧的摩托车穿街过巷。在酒桌上,他很少说话,显得十分木讷,私下里和同道聊聊篆刻聊聊书法,一句也不少。熟悉的朋友说他有点倔,不认同的人和事,他打死也不配合,但为人很正直,特别有内秀。
1971年,唐瑞全出生于庄河蓉花山镇,这里东邻仙人洞,有河有花还有山,自然风景的熏陶,让唐瑞全从小就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写字画画是他的长项,小学五年级时,他就以一幅柳体楷书夺得了全镇毛笔书法比赛一等奖。
初中毕业后,唐瑞全曾到辽宁省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半年,但因家境原因,不得不放弃美术梦想,来到大连一家机械厂打工。多年之后,他车钳铆焊各个工种无所不能,超强的动手能力,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他回到老家,开了一家美术室,制作灯箱、牌匾。2005年,已经到庄河电视台广告公司工作的唐瑞全,遇到了初中同学刘发林,虽然多年不见,但他知道刘发林当时已经是成绩斐然的篆刻家了。于是,带着自己平时练习的书法作品向他求教。艺术是他多年不曾泯灭的梦,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儿,如果行不通,就此彻底死心,干脆回家种地去。面对老同学渴望的眼神,刘发林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同时建议他不妨从美工专长入手,专攻刻字或者篆刻。2006年,唐瑞全决定把篆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每过一段时间再找刘发林点拨一下。
对于那段日子,刘发林印象很深,他说唐瑞全的进步让人吃惊。除了个人勤奋的原因,美术基础和钳工等经历,使他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优于旁人。最重要的是,他采用了一种更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唐瑞全放弃了初始的临摹过程,直接就进入了集汉印创作阶段,这样临创一体化训练,加上临写印稿学习,使他的篆刻水准突飞猛进。
2007年,刚刚学习篆刻才一年多的唐瑞全,就顺利入展了辽宁省书法最高奖——辽宁省第二届兰亭奖。这次入展让他坚定了信心,劲头更足了,成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手不离刀,刀不离石。
2008年,他又成功入展了全国第六届新人新作展。学习两年就入了国字号展览,如此神速,不能不让人佩服。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2011年,唐瑞全的篆刻作品又顺利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登上全国最高级别的国展战车,唐瑞全才用了仅仅五年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找到自信的唐瑞全此后又多次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展、第七届西泠印社展等等多项大展。走工稳一路的唐瑞全,对王福庵、赵叔孺情有独钟。印作端庄质朴,平中寓奇,一种高古大气弥漫方寸之间。
2014年,唐瑞全将叫了多年的斋号“半樵山房”改为“铸汉堂”。印海融情铸汉风。他说,他要重新深入传统,印宗秦汉要用一生的努力来认真体味。工稳印风之外,他还想进一步尝试写意风格的创作,重拾画笔也纳入了他的日程。
在他的个人工作室里,几把精美的刻刀吸引了我的注意,合金钢、铁梨木加个铜箍,他说这都是他自己制作的,对于钳工出身的他而言,他用一句庄河味十足的话说:“简单个不像样儿”。如此心灵手巧,用起功来还如拼命三郎一般的唐瑞全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本文刊于2014年4月27日新商报)
附:唐瑞全简介
唐瑞全,字子栌,号原堂,别署铸汉堂、素履园。1971年生于庄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南篆刻艺术家协会(辽南印社)副主席。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展、六届新人展、七届篆刻展、首届沈延毅奖。以及七届西泠印社展,辽宁省第二、三、四届兰亭奖;获辽宁红诗书法大赛提名奖,大连市政府第十一、十二届文艺优秀创作奖等。
风神高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