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
——王峰书法印象
文、图/王百会
香榭里C塔1101室。午后的阳光,散落在窗前一盆茂密的翠竹上,晶莹剔透。长条书案足足占据了小半个房间,加上茶座和电脑台,不大的空间就基本饱和了。
这里,就是王峰的新工作室。
作为大连80后书法家中的佼佼者,王峰刚刚放弃了一家印刷公司设计总监职务,开始专心从事艺术创作。虽然压力不小,但王峰却对去职表现得非常决绝——“就想拥有更充足和自由的支配时间,全身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书我画,梦寐求之。从大连三十里堡一路走来的王峰,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他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8毛钱买的那支“衣纹”毛笔,五年级时买的第一本字帖《颜真卿多宝塔》。如果不是在读金州一职高时,一次偶然走进金州书画院,认识了宋世全老师,他说现在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那里不仅有伦杰贤等书法名家们的作品可看,而且还能经常得到宋老师的指导。当地的书画家们时常在这里闲聚。王峰那时一周至少去两次,他喜欢听书法家们聊天。
2001年,王峰考入辽东学院学习装潢设计。这几年,他把全部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书法上。订阅书法杂志,购买全国书法展作品集,写书法、挖印章,他刀笔齐挥,忙得不亦乐乎。同时,还经常登录各大书法网站,与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们交流。
王峰的网名很独特,名曰“老反”。据说有两个出处:一是由于他不喜人云亦云,经常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被同学们笑称“反动”;二是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既然连老子都说“反中有道”,那自称“老反”也就名正言顺了。
任何事物都包含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即“反者道之动”,俗称“物极必反”。书法中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风格的俗与雅、刚与柔,行笔的浓与枯、断与连,点画的方与圆、粗与细,结构的开与合、虚与实……如何使这些关系向最好的艺术结果转化,可谓道亦有道。学习书法要不断地提高审美和勤学苦练,才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高与飞跃,反之,如果忽略了临池与学养积淀,水平再高的书家也会开始走下坡路。这可能就是王峰取名“老反”以此自醒的深意罢。
确实,王峰堪为书法中善于“用反”者。混迹金州书画院时,接受众书家耳提面命,得以先同龄者早熟;大学时,书印双修,理论与实践相汇,早早接触国展作品集,使他创作理念和意识又领先于他人;作为最早一批书法网民,王峰不仅以版主的身份在书法江湖闻名,网络传播的优越性,也令他眼界大开;2005年,刚刚毕业不久的王峰就顺利入展了中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聪明鸟还会先飞,可见其“道之动”矣。
此后,王峰又随大连书法名家彭过春先生系统研习了三年书法。从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到欧阳询的《九成宫》,再到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王峰进一步夯实了楷书基础。同时,对行草书的临创与理解,都有了全面提升。不久,他又入展了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
三十岁前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梦想实现后,王峰对“国展”又开始“用反”。他说他从内心并不完全认同“国展”书风,有些作品过分追求美术化,背离了书法中所承载的文化追求。审美的过于趋同,其实也是一种俗。他认为书法的要务不是为了展示,而是通过自然书写,表达出个体的生命状态。于是,他开始淡出展览,在灵动的二王小行草基础上,又热衷于富于拙趣的小楷书手札书写。同时,又开始爱上写兰,渐渐上瘾,并得清雅之境,多为藏家追捧。他觉得画兰花就是行草书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书画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是以前不曾体验的。
如今,革了自己职业命的王峰再次“用反”。他开始直面市场,早早“下海”迈上了职业艺术化道路。现在,他可以一边轻松地写字、画画、读他喜爱的董桥,一边认真思考自己书法的未来方向了。是大而拙?还是小而巧?如何顺应传统而又“反”传统,得时趣而又不与人同,进而打磨出“我”的个性化书法语言?好在年轻的王峰并不着急,他不紧不慢地说:“先把自己的水平和修养慢慢提高上来再说,先老老实实做好一个手艺人,技进乎道,至于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就看造化了。”
心态如此,王峰未来可期也。(刊于2014年4月20日新商报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