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方寸间
文、图/王百会
篆刻是一门最具匠心的艺术。中国篆刻史,其实就是一部方寸之间的匠心史。
你看,小小一方印中,既有豪放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实非独具匠心之人,难臻其妙。
李书强,就是这样一位充满匠心、天资过人的八零后“刀客”。熟悉的朋友都喜欢称呼他“强哥”。强哥很强大,因为他有“四绝”:多字印,赏印石,制印钮,调印泥。
李书强篆刻以工稳技法为主,对陈巨来、王福厂等先贤印风钟爱有加。别人搞篆刻创作,少则一两字,多则二三十字,李书强上来就把兰亭序全文324字,以汉满白文风格密密麻麻地刻在6厘米见方的石面上,精雕细琢历时一个半月,同道中人见此无不叹为观止。在参加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中,这方高难度的多字印《兰亭序》,一下子征服了众评委。此印字数虽多却非单纯地拼工艺,放大来看,刀法细腻、字字精彩、一派正大气象。于是,评为最高奖,并称其为篆刻达人。
篆刻之人,谁不爱石?曾经营石料多年的李书强,更乐于寻找原石及半成品,自己东切西割,什么奇丑毛石,经其心手打磨,就能赋予新的生命而登堂入室。他的标准不单单停留在质地好坏上,更用心发现是否有奇异花纹等细节之美,一片水草都会让他高兴好几天,然后在灯光下左拍右拍,发到网上与朋友分享。他常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一块好的印石,本身已经价格不菲,如果配上珠联璧合的好印钮,自然身价倍增,但篆刻家专心制印的多,留心做钮的少。李书强是其中的异类,他制印钮绝对是无师自通,凭着对石头的热爱和心灵手巧,一件件印钮就这么在他手下脱颖而出了。有一天,他见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田黄石三联章图片,心里顿生克隆之念。无数个夜晚,他手握着石头在床上辗转反侧寻思对策。终于有一天,他茅塞顿消,起早贪黑真的就将一块骨料刻成了环环相扣的三联章。此后,他依此风格制成的印钮,可谓件件精妙,常为身边的印人所追捧。
玩篆刻的人常常对现在的印泥成色颇有微词,但大多是说说罢了,李书强不信邪,自己动手调做自己满意的印泥。很多印泥品牌都有自己的看家技术秘不示人,李书强翻材料做实验,捣弄来捣弄去,真的就调出了人见人爱的好成色。在中国书法院,徐正濂、徐海等篆刻名家对他调制的印泥赞不绝口并纷纷求赠。
当今印坛,具此“四绝”者,多乎焉?不多也!赞者有之,不以为然者亦有之。有人说,李书强太热衷于工艺,制印钮、调印泥乃工匠所为,让更专业的人去做好了,何必为此劳神,有这工夫安心多刻几方印岂不更好?李书强则以为,所有倾注过感情的自制工具似乎都能生长出了些许的灵性,最大程度地享受篆刻之美,不过如此。
艺术匠心,有天赋使然,但更多得益于后天的努力。从小用老麻将自学走上篆刻道路的李书强,十分感恩在工艺品市场遇到的老师姚振华先生。作为大连篆刻名宿刘占鳌的弟子,姚先生初次看到李书强的“麻将印”就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孩子,篆刻不是这么玩的,要用印石刻,要取法汉印。”热心的姚先生送了他一大堆石料和书籍,并督促李书强临下了三百方汉印,此外每天还要学习一首唐诗宋词。
匠心最大的敌人,就是匠气。而摆脱匠气的最佳方法,就是不断地放开眼界提高审美。2009年9月,李书强只身赴京华,到中国书法院进修学习。王镛、石开、徐正濂、陈国斌、沃兴华等等近20位国内顶尖书法名家的近距离接触,给李书强带来了强烈的艺术观念的冲击。印象最深的是陈国斌点评他的篆刻作品时的一句话:“篆刻不是单纯刻字,而是要用刻刀在石头上既表达出书法的韵味,又要有个人的独到想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篆刻路数。”
如今,李书强的朱文印流利如春花舞风,白文印沉凝如寒山积雪。刻刀的起起落落间,俨然具有了能工巧匠的风范。李书强多次表白,从来不敢轻视匠人,自古多少优秀匠人堪比大师,而用尽一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更是当今社会最为缺少的宝贵财富。我在看过纪录片《寿司之神》后,对此感受尤为强烈。《韩非子》中有云:“夫匠者,手巧也。”手巧的李书强,早已具备了匠的标准。但匠与匠也有千差万别。白石翁曾刻“大匠之门”一印。出身小木匠的白石老人,早已跻身于巨匠大师的行列。
我也衷心期待着匠心独运的李书强,在不久的将来,能亲手开启那扇神圣的大匠之门。(刊于2014年3月2日《新商报》10版)
附:李书强简介
1982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祖籍辽宁庄河。篆刻师从姚振华先生。2009年于中国书法院进修学习。
篆刻作品获全国第七届新人新作展优秀奖(最高奖)。作品曾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篆刻展及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评展等多项全国专业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