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上酸菜!
文/王百会
小时候,没钱买零食,每当切酸菜时,守在母亲身旁等候那束小小的酸菜心儿,是我的最爱,那股凉凉的酸酸的味道,滋润了我的童年。
多年以后,很多远离故乡的东北人,都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受。海南打拼的同学说他最馋从前常吃的酸菜油梭子馅饺子,在南方根本吃不到。酸菜,是东北人共同的乡愁。
现在,东北农村依然延续着大缸腌酸菜的习惯,但城市居民楼道里的酸菜缸越来越少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曾记录的酸菜腌制方法,虽沿袭了1000多年,但在讲究健康饮食的今天受到了挑战,因为酸菜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亚硝酸盐。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长春读大学时,校园流行经商热,学生摆摊老师开店司空见惯。生物系几位老师合开了个酸菜公司,用乳酸菌发酵技术生产无害酸菜,不少同学课余勤工助学,洗白菜切白菜忙得不亦乐乎。这几位老师也喊出“砸烂东北酸菜缸”的豪言壮语,只是不知道他们的事业成功没有,反正一直没有听说他们的酸菜公司一统东北天下的消息。
东北人,一如既往地爱吃酸菜。据媒体报道,光哈尔滨一座城市每年都要吃掉将近两亿斤酸菜,如果把全东北的销量加到一起,将是何等惊人的数字?何况,放眼全国有人的地方几乎都有东北人,他们是最想吃到地道东北酸菜以解乡愁的游子。
如此巨大的市场,按理早应催生出大规模高科技生产酸菜的大企业,在满足东北大地需求的基础上,像四川榨菜、韩国辣白菜一样打响全国。然而事实好像并非如此。南方的酸菜鱼随着川菜馆几乎占领了东北大小城市,可东北人的最爱——酸菜,似乎还停留在小作坊小企业的慢节奏阶段。超市中虽然有袋装东北酸菜销售,但叫得响的大品牌尚不多见。
当年张贤亮开发西部影视城时,贩卖的是戈壁的偏僻与荒凉;如今遍布全国的水煮鱼,贩卖的是川菜的刺激与火爆;韩国辣白菜和四川榨菜,贩卖的是开胃与方便……巨大的商机面前,不温不火的东北酸菜市场令人费解。是我们东北人的思想观念保守?还是我们营销能力技不如人?查找百度,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东北酸菜寥寥无几,东北酸菜的革命似乎迟迟没有到来。何时能整合资源,研发新技术,生产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北酸菜,让所有无论身处何方的东北人都能随时吃到家乡的味道,甚至让更多的南方人、外国人也都加入到品尝东北酸菜的阵营中,那时,我们东北人该是何等的自豪!
翠花,上酸菜!(刊于2014年2月27日《大连日报》大东北专刊“东北嗑儿”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