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们儿深爱书法,水平也不错,只差一个中书协会员的小本本以壮声威。结果两年来豪气干云,屡败屡战,终于在第三届青年展不中之后,长叹一声:呜呼哀哉!国展拜拜!我累了!
为了入展,此兄也算下了大功夫的,二王当道,他即投身二王;拼接流行,他也恨不能玩七巧板。入围有过两次,入展一次没成。有一天,他在网上突然看到三届青年展的得奖之作,险些吐血。随口说出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感情这国展是高铁,我在地上跑追得太辛苦,好不容易要抓住车门了,结果它又追尾了。
我身边还有不少朋友都有相同的困惑:我们热爱书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是无休止地迎合评委的口味去投展吗?看看现在的国展作品,都堕落成什么样了?不这么玩,你就甭想入展。如果离开了自然的书写,离开了传统书法所凝聚的不激不厉的文化情怀,不顾内容是否文雅和原创,只顾形式是否夺人眼球,这还是纯粹的书法吗?
一个曾经多次入展国字号展览的朋友,近几年基本不再投稿了。问他何故?答曰:一是争强好胜的心思弱了。二是实话实说,投了也入不了,因为不会做形式。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自己玩自己的。看来现在的国展真是一把双刃剑,一边推动了书法活动的蓬勃发展,一边搞乱了书法人原本就不怎么安静的心态。如何面对国展,的确需要一点大智慧。未来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甚至“大家”,和入多少次国展、获得多少次奖项无关,这要看后人的脸色,书法史一定是公正公私的,此外谁说的也不算。
2012年,有中书协主办的国字号展览依然疯狂:三届青年展、二届册页展、三届行草书展、四届兰亭奖之外,还有“王羲之奖”、“孔子艺术奖”、“张芝奖”、“赵孟罱薄钡鹊冉睢6鲋惺樾嵩本徒蛉耍由衔С峭饷嬉恢毕氤褰吹男氯嗣牵看握估廊胝谷耸还陌俸牛赫伊铱上攵
惨烈的竞争催生出来的国展作品,已经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不满。正如李刚田先生所说,看完花花绿绿的国展,脑子一片空白,再转到旁边的展厅看明清人的字,如沐春风。今人炫技,古人修心;今人浮躁,古人平和。我们把书法练成了杂耍和竞技,而古人却是把余技推上了道的层面。
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不仅是说一个人的学书历程,国展也是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国展,是平正式的书法复苏阶段,现在,我们的国展正处于一个疯狂的务追险绝的眼球阶段。五颜六色,形式各异,大家都在极尽能事地抢夺观众的第一眼。书法展成了时装展,也算是当代人的发明创造。国展何时复归平正?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回归平淡,展厅也要回归平淡,回归到书法的本真状态。书法是艺术,书法是文化,书法离不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古人不欺我也。
说来说去,我们的展厅为什么变得如此以貌取人了呢?国展的评审机制难辞其咎。你让写二王的多得奖,下次就有更多人投二王;你让做旧拼接花哨的入展,下次就有更多的花哨作品投过来。展览的学术机制缺失,势必导制国展作品形式引领的盲目追风。二届青年展时,不少二王风格作品得奖,而三届青年展时,却把二王一路全都赶出得奖阵营,矫枉过正也将带来下一场流行书风式的跟风。
国展也好,展厅也罢,如此混乱的局面与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还不够成熟密切相关。我们知道继承传统,却不知如何继承;我们知道要创新,却又不知怎样创新。于是乎,一切只能以国展为准绳,多入展比少入展好,得奖比入展好,奖金、职称、江湖地位,也将随而来。可面对现今沸沸扬扬无比热闹国展,多年之后,后代子孙会不会笑话我们的无知与丑陋?
平平淡淡是最真。与其在追逐国展中,疲于奔命,患得患失,心力交猝,坏了热爱书法的好心情,倒不如老老实实地让自己的书法回归内容,回归传统,回归内心。少在形式上玩花活,多在翰墨上下功夫,即使让人感觉缺少了冲击力,缺少了创新又何妨?书法最后终归是心法。有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每天意会古人、神与物游、心安理得,这何乐而不为呢?(刊于《书法》杂志2012年第6期“一面之词”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