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按:
2012年,承《书法》杂志错爱,每一期将发表本人一篇“书法观察”之类的文字。
创刊已三十余年的《书法》杂志,在当代书坛地位举足轻重。掌门胡传海先生更是在书法江湖呼风唤雨的大佬级人物。因此,《书法》杂志总能频出新意,不与时同。让书法人刮目相看。能成为新开办的“一面之词”新锐栏目的受邀作者之一,忝列诸位高手之中,亦诚惶诚恐。惟努力写好作文,不浪费《书法》杂志版面,不耽误读者宝贵时间,方才心安。
“地域书风”如何面对“流行书风”?(发表于《书法》杂志2012年第一期)
文/牧云轩主人
十届国展曲终人散,二王一路作品依然势头强劲,笑傲书坛。“学书法就要学二王!”在国展强大的助推作用下,二王书风正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升级,进而演变为一场新的“流行书风”。是从众跟风加入到风起云涌的二王军团,还是坚守“地域书风”,入古图新?这让一些地域的书家们颇为纠结。
2011年11月底,在辽宁省书协骨干会员培训暨第26届临帖班上,如何深入精准地学习二王,成了热议的焦点话题。有人认为,现在不放弃老写法,不像江浙那样精准地学习二王,就是落伍,不仅别想在国展中有大的作为,而且辽宁书法强省的梦想也将成泡影。不同意见者认为,辽宁不能盲目地赶潮流追时风,应该扬长避短,二王不是不能学,问题是辽宁不能完全照搬江浙的路子,应在辽宁书风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二王等所有传统经典,不断提高和丰富辽海地域书风的水平和内涵,这才是王道。最后,后者成为了共识。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辽宁就是当时“小行草书风”的制造者和领军者,那时,辽宁书风领全国风气之先,而近些年来,辽宁似乎开始有点差强人意。“问题出在当年辽宁临帖班开展的比较早,出成绩也比较快,但现在临帖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如何深入地精准地科学地临帖,就成了能否胜出的关键。”辽宁书协的新掌门王丹即支持大家学二王,又坚持不放弃辽宁的好传统,他更关心的是临帖的效果。“只有深入传统,辽宁书风才能源远流长。”
受二王冲击波影响的绝不仅仅辽宁一家,全国各地的“地域书风”们都面临着同样选择。2007年5月,国际书法家协会曾举办了第一场“地域书风展”,闽南风、陇上风、齐鲁风一同亮相。据当时的策展者表示,“地域书风展”还将推出中原书风、辽海书风、江汉书风、岭南书风、燕赵书风、长安书风、吴门书风、巴渝书风等等一系列的展事,只是不知为何后来不了了之了。在全国流行的展览书风的影响和同化下,越来越多的“地域书风”开始趋同,地域符号越来越不鲜明,或许成了“地域书风展”未能延续下去的一个理由吧。
其实我们现在的“地域书风”还都不太成熟。地域书风不能简单地等同一两位地域代表书家的书风。什么是“地域书风”?地理的原因,历史的原因,在本土名家和高手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的书法群体的书法风格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上地域烙印。北方雄强,南方温婉,具体到地区又各有不同。但在全国展事频繁的当下,国展的获奖及入展作品风格,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国书法爱好者的审美与取法,没有哪一种风格和写法是某一地区某一人的专利,融合又成为必然。现在,北方书家一样可以写出秀美的帖学作品,南方书家也一样写出豪放的碑派风格。这就让很多地区的“地域书风”,缺少深刻的地理标志和文化内涵。说白了,“地域书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你想有就有的,这需要岁月的沉淀和几代书家的努力才有可能粗具规模。现在,“地域书风”都应扬长避短,认真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2008年,聂成文先生基于辽宁三十年书法实践,提出了大筑煌煌“辽海风”概念,设想辽宁未来书法应该“格调高雅,气象宏大,博采众长,底蕴深厚,意境深远”。但未来之路不仅任重而且道远。
流行的二王书风,无意中成为考验“地域书风”的一块试金石。同样是学习二王,南北方书家应该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演绎,复印机似的简单盲从,只能是让展览千人一面,这种遍帖二王标签的“伪二王”现象,只能折射出当代书法爱好者的肤浅和功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地域书风”,必须要饱经流行风雨的洗礼,才能逐渐成熟起来,深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书风”也是对流行的传统经典学习中所产生的不同地域审美的差异化风格表现。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书家笔一应该有一千面目的二王,这才是“地域书风”的真正魅力所在。流行二王不是不好,缺少深入思考的简单抄袭,才是祸害。
面对“地域书风”和“流行书风”,我们应该坚守这样的信念:“咬定传统不放松, 立根原在经典中。 千锤百炼还坚韧,任尔南北流行风。” 如此,中国“地域书风”成熟之日,定是中国书法的复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