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沈阳一位朋友突然来电话,让我帮他订两张昆曲《牡丹亭》的票。两口子都是戏迷,听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到大连演出,说啥也要坐高铁来一饱眼福。于是我略尽地主之谊,让他们下午先在宏济大舞台看大连京剧院排演的《打金砖》,晚上再到人民文化俱乐部观看《牡丹亭》。过足戏瘾的朋友不停地感慨:“没想到大连的京剧氛围这么好,大连的演出市场让沈阳人眼红啊。在沈阳看不着昆曲《牡丹亭》,只能看二人转。”
其实他还不知道,红遍全国的上海滩大青衣史依弘刚刚在宏济大舞台演完《玉堂春》,除了“每月一星”邀来全国名家来连演出外,每周六下午的宏济大舞台都是大连戏迷的节日;人民文化俱乐部也刚上演过越剧《董小宛与冒辟疆》。人民文化俱乐部总经理张荣荣有一个梦想:把全国热门的戏曲品种请到大连,来个“戏曲大全”。
大连的文化演出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近几年的事儿,过去看演出的机会真是不多。记得有一年夏天,朋友把我带到铁路文化俱乐部看二人转,我当时十分震惊,台上的演员都来自长春大戏院,观众大多是东北及全国各地的游客。台上台下几乎都是“外地人”,而剧场分明就在大连,我不能不佩服经营者“乾坤大挪移”般的经济策略和商业眼光,同时也为大连感到几分悲哀。偌大一个海滨旅游城市,夜晚竟无更好的文化场所将外地游客安放。
现在情况好多了。无论是演出还是展览,大连可谓遍地开花。这不,刚刚传来喜讯: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大剧院与中国国家大剧院等10家剧院一起登上中国十大剧院宝座,同时还获得“最佳声效剧院”单项奖殊荣。大连文化演出市场又杀出一重量级新成员,看来想不看好戏都不成了。
谁说来大连,非得看海?沈阳人花两个小时坐高铁来大连看场演出,已是现实,未来的大连舞台还会吸引更多的长春人、哈尔滨人前来欣赏,大连旅游至此方显得成色更足。食、住、行、游、娱、购,大连过去最弱的一个短板,现在日益成为长项。
以前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听多了也便习以为常,但细一琢磨,味道有点不对呀,这分明让人感觉文化成了热场的黑妞,而经济才是《老残游记》中讲述的真正主角——白妞。这对文化是不公平的,即使如此发展经济也欠科学。现在,人们都明白了,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想真正崛起,努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才是关键。(本文刊于2013年11月7日《大连日报》大东北专刊“东北嗑儿”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