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牧云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7

原创文辞何以成书家软肋?

$
0
0


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书写自己原创的文辞,这在古代,根本不算问题。古之书家,都是文化精英,不说是个个文学家,也差不多皆为饱学之士,上马吟首诗,下马做篇文,自然不在话下。书者,文人之余事也。因此,古代士人用毛笔书写自己的文字,实属家常便饭。文辞与书法俱佳者,实在太多,只可惜千年过去,很多佳作未能流传至今而消失在历史的风烟里。

王羲之一些随手写给友人的手札短信,汇成了今天的书法经典《十七帖》,他潇洒挥就的《兰亭集序》不仅是“天下第一行书”,美文也被收进了《古文观止》。我想王羲之在写“十七帖”和“兰亭序”时,创作的重心一定多在构思文辞上,然后才是手笔合一、心手双畅地将地将其用秀美遒劲的书法呈现出来。

自古以来,优秀的书法经典大都离不开文辞原创。试想,颜真卿的《祭侄稿》离开了记录安史之乱的国难家仇,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离开了描写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无助,何以令千年之后的我们怦然心动?这些法书名篇,如果内容都与自己无关,笔法和章法再华丽,注定不可能成为天下第二、第三行书。这是书法的魅力,更是原创文辞的力量。

书法与内容的关系,并不是多大的艺术秘密,它们好比皮与毛的相属,唇与齿的依存,它们是意气相融的孪生兄弟,注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欣赏古人书法的点画之美时,再读一读内容,仿佛古人立马站在了我们眼前。看了张旭的《肚痛帖》写道:“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廖廖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想象其一手捂着肚子,一手奋笔疾书,依然笔势凌利之情状,莞尔中顿生敬佩……

书法与内容双璧的作品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艺术的,更是有史实价值的存在。现在流行一句“笔墨当随时代”。如果一个书法家,写不出反映时代气息的原创内容,他终究没有随上时代。

时至当代,书法家既缺少了古人十年寒窗苦读传统文化经典的经历,又没有一定的诗文写作才能,多是通过临池用功,在书写上单方面达到了一定的书法造诣而成了“书法家”。很多作品外表很传统,而内心却早已离书法的传统精神渐行渐远了。

 不夸张地说,如果把一个大型国展的全部书法作品的书写内容,做一次准确梳理,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不出与现实有何关系。唐诗宋词、古代书论、圣贤文章……我们抄了又抄,写了又写。除了做旧、仿古和拼接之能事,这些展览时代的作品,已经集体迷失了年代。古代诗文不是不可以书写,但远离了原创文字和时代元素的书法,不可能再是熊秉明先生所说的『文化核心的核心』了。刘正成先生也曾说过,翰与墨的分离,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缺憾。中国书法最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内容缺失了,书法也就只能沦为炫技的杂耍和集构成之能事的美术图形了。 

一个书法家,只靠艺术化地写字,就能得奖成名,我看不出什么“与时俱进”的理由,只能是时人无能的借口。多年之后,我们子孙会捧着一本本厚厚的发黄的展览作品集,笑着说:“看!这是一个内容多么苍白的书法时代”!

今人不是古人,我们确实回不到古时之乎者也的文人时代,但书法艺术的规律和精神告诉我们,我们完全可以书写一些表达自己、记录这个时代的文字内容。记得井上有一的作品中就曾用悲愤的笔调记录下当年日本的“劈山毁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等社会问题,是狼藉的书法呈现了一位老书法家真诚的呐喊。如今我们有着井上有一差不多的困惑和忧虑,可每年成千上万展出的书法作品中,实在难以找到一幅直面现实的书法佳构。

四川地震时,诗人们纷纷在网上写下了一篇篇泣血的文字,而我们的书法家们依然不紧不慢抄写着别人的诗句,再义卖一下以表爱心,很少看到有以地震题材创作的精彩的书法作品问世。其中,一位名叫胡紫桂的青年书家让我眼前一亮。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他用自己的四百毫升鲜血书就的『汶川』两个大字,让人过目难忘。虽然有人称其为行为艺术,是做秀,但他『以血赈汶川』的行动,在麻木的书坛犹如一道电光,让人看到了一个书法家应有的血性和社会责任感。 

是的,我们的书家已经麻木得太久了。这与展览无关,与展厅无关,只与我们自己的心灵相关,与我们的意识相关。陈振濂先生“壬辰记史”活动为我们带了个好头。他在报纸上向公众征集民生素材,再文言加工后进行“民生书法”创作,陈先生已经意识到了书法文辞内容的伟大现实意义。(刊于2013年8月17日《中国书画报》)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7

Trending Articles